第25個世界心臟日:保護你的小心臟,做到“心行合一”
在全世界范圍內,心血管疾病(CVD)已逐漸升至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它的危害無年齡、身份、地域之分。
為喚起公眾對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險因素(高血壓、肥胖、缺乏運動、營養失衡、吸煙等)的關注,世界心臟聯盟于1999年設立了世界心臟日(World Heart Day)。2000年9月24日為第一個世界心臟日,以后每年9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為世界心臟日。2011年起,改為每年9月29日。
2024年9月29日,是第25個世界心臟日,今年的主題為“USE HEART,FOR ACTION”(“心行合一”)。
CVD發病趨勢年輕化
CVD是一類影響心臟或血管(靜脈和動脈)的疾病。全世界死于CVD的人數不盡其數,每年超過2050萬,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人群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年輕人就不易發生。
“95后設計師因加班猝死”、“34歲的青年老師突發心梗去世”...諸如此類的報道比比皆是...
《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顯示,近年來,中國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20歲至29歲的患病/高風險人群占比已經達到15.3%;并且,中青年男性心腦血管健康情況遠差于女性。
2023年召開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教授也曾指出:“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年輕化的趨勢確實存在,拋開了一些猝死的個案不談,我們在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的調查中發現,首次發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
所以不止中老年人群需要關注CVD,青年人群也要關注疾病的進展,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哪個職業更易于發生CVD?
雖然CVD不是職業病,但由于工作環境的影響,現在許多職業人群會因工作壓力、工作時間不穩定、長期久坐、接觸化學污染物等因素而患CVD。
根據心血管專家的臨床統計,以下幾種職業要小心CVD:
?工作壓力大的白領。很多白領生活方式不健康,久坐、熬夜、喝酒。攝入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及高度緊張的神經和過度焦慮的狀態,很容易引起CVD的發生。
? 黑白顛倒的夜班人群。由于經常要熬夜、上夜班,出現“過勞死”的案例屢見不鮮;
? 年齡在30~50歲的司機。工作緊張、時間長,且很多人喜歡抽煙,長時間坐在密閉的空調車內,缺乏運動,很多司機成為心臟病易發人群;
? 媒體、IT行業從業者。中國醫師協會曾對媒體從業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發現亞健康檢出率為97.5%,且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日趨上升;
? 網店店主。網店店主多為年輕人,經常熬夜、勞累、壓力過大,出現猝死主要和心腦血管疾病有關;
? 自媒體、主播。帶貨主播發展迅速,但直播是實時展示,高強度工作之下,需要消耗巨大精力,并且主播們的業績取決于他們直播帶貨的成果,因此心理壓力巨大。
? 從事力量型項目的運動員。運動員通常被認為是最健康的群體,但長期從事力量性項目的運動員,其心臟形態會發生變化,如心室后壁和室間隔肥厚。
如何減少CVD的發生?
一、睡眠充足,避免過度勞累
長期睡眠不足勞累,不僅會導致人體免疫力差,影響日常生活、心情和食欲等,還會引發多種疾病的發生;例如CVD,抑郁癥,癌癥,腎臟病等等。
二、減少酒精和煙草的攝入
吸煙的危害、戒煙的益處,不管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煙草煙霧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幾乎可以損害人體的每一個器官,不僅會損傷血管內皮,促進動脈硬化,導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還會損傷肺部組織,導致肺功能下降;還會增加口腔癌、牙周病、牙齒脫落等疾病的風險以及對人體生殖健康系統也會有損傷,相關研究表明僅僅通過戒煙就可以將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三分之一。
適量的酒,特別是紅酒,被認為可以保護心臟。但過度飲酒卻是無益的,不僅會對肝功能造成傷害,還會對腦部血管造成嚴重的損傷,有可能導致全身動脈硬化。
三、合理飲食
俗話說“吃得“好”不如“吃得好””,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對于食物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元化。“好”的食物也慢慢的變成貴的,美味的,能夠帶來快樂的的食物,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的“好”的食物確是對我們人體“壞”的食物,會引發多種疾病的發生,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病等等。所謂“病從口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搭配適量運動效果會更顯著哦!)
四、定期體檢
尤其不要忽視與血脂、血壓等指標的檢測,如甘油三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等。血壓過高會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風險,血脂過高則容易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死。定期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可實現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
進德生物早期檢測項目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 + 髓過氧化物酶 + 脂聯素,助力于心腦血管疾病早期檢測,實現心腦血管早篩早防,早治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