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長哪最危險?這個部位脂肪過多后患無窮啊.......
為什么有些人看著不胖
但卻“大腹便便”
說不準就是內臟脂肪在搞鬼哦!
什么是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是人體脂肪中的一種。它與皮下脂肪(也就是我們平時所了解的身體上可以摸得到的“肥肉”)不同,它圍繞著人的臟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內。
一定含量的內臟脂肪是人體所必需,其圍繞在臟器周圍,具有緩沖、支撐和保護作用,但當內臟脂肪蓄積到一定程度后,發生內臟脂肪異常堆積,可誘發代謝紊亂和各種疾病發生。內臟脂肪異常堆積可能導致血管內皮細胞遷移、增殖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呼吸系統疾病、癌癥等密切相關
內臟脂肪與疾病
1、糖尿病
肥胖是T2DM(2型糖尿病)發展的基礎,T2DM的患病率隨肥胖的發病率增高而增高。隨著對肥胖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肥胖不僅是簡單的全身體重增加,更是脂肪組織功能失調和體內脂肪分布異常的綜合體現。
相比摸得到的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能夠產生較高水平的游離脂肪酸、脂肪因子和炎癥標志物,與外周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和全身尤其肝臟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與T2DM發病緊密關聯。
2、心腦血管疾病
人體內臟脂肪堆積引起的內臟型肥胖被認為是一種慢性低度炎癥狀態。在內臟脂肪不斷積累會導致脂肪因子分泌改變和促炎脂肪因子上調。之后便會損傷血管內皮、引起血管平滑肌功能障礙、促進炎癥和氧化應激和加重動脈鈣化等,進一步推動心腦血管疾病的發展。
3、脂肪肝
脂肪性肝病,簡稱脂肪肝,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肝細胞彌漫性脂肪病變為病理特征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換句話說,就是肝細胞內堆積了太多的脂肪,影響了正常肝臟功能。內臟脂肪的擴張會降低其存儲多余能量的能力,進而造成脂肪細胞功能障礙。脂肪細胞功能障礙的增加,會進一步導致脂肪的分解,從而導致肝內脂肪蓄積。
4、慢性腎病
內臟脂肪是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危險因素。相關研究表明內臟脂肪與CKD之間存在正相關,且伴有CKD的T2DM患者更容易發生腹部肥胖。這可能是由于內臟脂肪會造成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及鈉潴存、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等過程,進而導致腎臟受損。
除此之外,內臟脂肪過多還與胰腺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癌癥等多種慢性疾病相關。
如何降低內臟脂肪?
1. 運動必不可少
要多做一些有氧運動,游泳、慢跑和快步走這幾項運動對于減掉內臟脂肪效果顯著。據調查快步走可以提升體內脂肪的激素含量,所消耗掉的內臟脂肪比慢走要多47%。每次運動時間并沒有一個硬性的標準,脂肪在從你動的那一刻,就已經在消耗代謝了。
2. 吃必不可少
這里說的吃不是指什么都可以吃,而是要適當攝入一些能夠減去內臟脂肪的物質。如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具有吸水作用,吸水后體積增大,從而產生飽腹感而減少能量攝入。攝入的熱能減少,在腸道內營養的消化吸收也下降,最終使體內脂肪消耗而起減肥作用。
3. 腹式呼吸必不可少
腹式呼吸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心肺細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強心臟功能,還對消除腹部脂肪、排除腹部廢物、改善腹部血液循環、促進腹部及盆腔臟器的生命活動等皆有重要意義。
除上述方法外,減少添加糖的收入、增加蛋白質攝入、減少壓力、避免吸煙喝酒、同時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等生活方式對內臟脂肪的減少都很有幫助。生活方式是基礎,也可搭配定期體檢來進行干預,了解自身體內激素水平,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可大幅提升效率哦!